一年级学生的阅读潜力
讷河市第五小学教育论坛 :: 经验交流
第1页/共1页
一年级学生的阅读潜力
——我在课程改革实验中的发现
我很庆幸自己赶上了新课程实验。我感觉自己肩上的责任好重。每一次我都精心准备好教案,满怀热情地走进课堂,面对活泼的孩子,我说啥都不管用,上课就像在打仗,有时教学任务还没完成就灰溜溜地走出了课堂。一次次的挫败差点扼杀了我从教11年来苦心经营起来的那么一点点自信。
痛定思痛,我开始反思自己的教学:如何理解《语文课程标准》的基本理念?如何将这种基本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?尤其是如何真正的关注学生,让他们主动地个性化地学习,变“老师教我学习语文”为“我和大家一起学习语文”?这需要观念的转变,更需要教学行为的改变。
“老师我知道”
这是一节语文课。我正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《草原的早晨》这篇课文的第三自然段:远处,一群群羊儿像朵朵白云在飘动,蓝天下回荡着牧羊人的歌声。让他们在朗读想象中去体会草原静谧的美。按教学思路,我该引导学生朗读全文了,让他们能在朗读中体会草原的动态美和静态美,同时领会课文的条理。可刚一读完课文的第三自然段,第一大组里就冒出了一只小手。“曹均宜,你有什么事么?”我耐心地问。曹均宜站起来,拿起书,郑重其事地说:“老师,我知道为什么说羊群像白云。”我很高兴,提醒全班学生:“同学们注意了,现在曹均宜小朋友有一个重大发现,让我们来听一听。”曹均宜说:“因为白云是白的,羊群也是白的,所以说羊群像白云。”
曹均宜的话音刚落,教室里冒出了更多的小手:“老师我还知道。老师,我还知道。”“廖若岚,你说说看。”廖若岚站起来,说:“如果是一只羊的话就不像白云了,要许多只羊在一起才像白云。”
“对。还有,如果羊群在跑的时候也不像白云,因为白云不会跑的那么快。只有羊群一边吃草一边走的时候才像白云在飘动。”刘邑杉干脆就不站起来了,坐在座位上直接插话。再读这句话,学生的感受就更加深刻了。这时,下课铃声响了,虽然教学任务没能完成,但我很兴奋。
“老师,我有个建议”
在以后的语文课上,学生的声音多了,活动也多了。
又是一节语文课,我组织学生来演一演《小松树和大松树》这篇课文。有一个学生主动当小松树,很大方声音响亮,问的语气和骄傲的神情都表演得不错。我比较满意了,但还得听听其他同学的评价。我还没来得及发话,蒋丹丹就一边举手一边说:“老师,我有个建议。”“好,你说。”她站起来,用手指着书上的话,说:“这个‘很远很远’应该读得慢一点长一点,就像这样——”她拿起书,姿势美美地、表情美美的、有滋有味地读起来。我赶紧追问:“为什么要这样读呢?”“因为小松树能看很远很远的地方,这样读才觉得它看得远。”蒋丹丹振振有词。我问全班同学:“你们同意吗?”大家都点点头。“那就学学吧。”全班同学很有感情地朗读起来。
“老师,我还有个建议。我觉得小松树说话的时候很得意。应该这样演。”宋前超自个走上讲台双手叉腰,昂着头开始边演边说,还真有点得意味儿。我忍不住鼓起掌来,他注视着我,随即一个点头一个“谢谢”就回座位了。“真是一个有礼貌的孩子。”我忍不住又夸他一句。
“老师,我还有一个跟他不一样的建议。”马冬妮。“不一样的,好,让我们听一听。”我说。“小松树对大松树说话的时候,头是低着的。”我很诧异,:“为什么,因为小松树在山上,大松树在山下,小松树要低着头对大松树说话,大松树才能听得见。”我恍然大悟,不禁佩服:“你真会读书。”
接下来让学生再演一演,那效果就更上一层楼了。学生的这些表现是我课前没有预料到的,学生读到的、想到的是我在与文本交流时所没有体验到的,这让我和学生们越来越充满自信。
我的发现
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,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,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学习语文、运用语文的规律,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。
一年级的学生虽然只有六七岁,但他们的阅读潜力令人吃惊。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。教师要真正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的独特体验,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绪,学会倾听学会发现,学会激励,学会鼓舞,学会组织,学会引导,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依据自己独特的体验方式建构知识,形成能力,健全人格,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。
受一篇诗歌的影响,我小时候最大的理想是做一名地质勘探队员,去为祖国大自然中的宝藏,那该是一件多么有意义的事情啊!20年后的今天,我以另一种方式实现了我的理想,我要做一个最最深情的“地质勘探队员”,去发掘学生的潜力,“这里敲敲,那里敲敲,丁冬丁冬”,让这个过程变得和谐美妙,让宝藏得以显现。我想这应该是一件更加有意义的事情!
我很庆幸自己赶上了新课程实验。我感觉自己肩上的责任好重。每一次我都精心准备好教案,满怀热情地走进课堂,面对活泼的孩子,我说啥都不管用,上课就像在打仗,有时教学任务还没完成就灰溜溜地走出了课堂。一次次的挫败差点扼杀了我从教11年来苦心经营起来的那么一点点自信。
痛定思痛,我开始反思自己的教学:如何理解《语文课程标准》的基本理念?如何将这种基本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?尤其是如何真正的关注学生,让他们主动地个性化地学习,变“老师教我学习语文”为“我和大家一起学习语文”?这需要观念的转变,更需要教学行为的改变。
“老师我知道”
这是一节语文课。我正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《草原的早晨》这篇课文的第三自然段:远处,一群群羊儿像朵朵白云在飘动,蓝天下回荡着牧羊人的歌声。让他们在朗读想象中去体会草原静谧的美。按教学思路,我该引导学生朗读全文了,让他们能在朗读中体会草原的动态美和静态美,同时领会课文的条理。可刚一读完课文的第三自然段,第一大组里就冒出了一只小手。“曹均宜,你有什么事么?”我耐心地问。曹均宜站起来,拿起书,郑重其事地说:“老师,我知道为什么说羊群像白云。”我很高兴,提醒全班学生:“同学们注意了,现在曹均宜小朋友有一个重大发现,让我们来听一听。”曹均宜说:“因为白云是白的,羊群也是白的,所以说羊群像白云。”
曹均宜的话音刚落,教室里冒出了更多的小手:“老师我还知道。老师,我还知道。”“廖若岚,你说说看。”廖若岚站起来,说:“如果是一只羊的话就不像白云了,要许多只羊在一起才像白云。”
“对。还有,如果羊群在跑的时候也不像白云,因为白云不会跑的那么快。只有羊群一边吃草一边走的时候才像白云在飘动。”刘邑杉干脆就不站起来了,坐在座位上直接插话。再读这句话,学生的感受就更加深刻了。这时,下课铃声响了,虽然教学任务没能完成,但我很兴奋。
“老师,我有个建议”
在以后的语文课上,学生的声音多了,活动也多了。
又是一节语文课,我组织学生来演一演《小松树和大松树》这篇课文。有一个学生主动当小松树,很大方声音响亮,问的语气和骄傲的神情都表演得不错。我比较满意了,但还得听听其他同学的评价。我还没来得及发话,蒋丹丹就一边举手一边说:“老师,我有个建议。”“好,你说。”她站起来,用手指着书上的话,说:“这个‘很远很远’应该读得慢一点长一点,就像这样——”她拿起书,姿势美美地、表情美美的、有滋有味地读起来。我赶紧追问:“为什么要这样读呢?”“因为小松树能看很远很远的地方,这样读才觉得它看得远。”蒋丹丹振振有词。我问全班同学:“你们同意吗?”大家都点点头。“那就学学吧。”全班同学很有感情地朗读起来。
“老师,我还有个建议。我觉得小松树说话的时候很得意。应该这样演。”宋前超自个走上讲台双手叉腰,昂着头开始边演边说,还真有点得意味儿。我忍不住鼓起掌来,他注视着我,随即一个点头一个“谢谢”就回座位了。“真是一个有礼貌的孩子。”我忍不住又夸他一句。
“老师,我还有一个跟他不一样的建议。”马冬妮。“不一样的,好,让我们听一听。”我说。“小松树对大松树说话的时候,头是低着的。”我很诧异,:“为什么,因为小松树在山上,大松树在山下,小松树要低着头对大松树说话,大松树才能听得见。”我恍然大悟,不禁佩服:“你真会读书。”
接下来让学生再演一演,那效果就更上一层楼了。学生的这些表现是我课前没有预料到的,学生读到的、想到的是我在与文本交流时所没有体验到的,这让我和学生们越来越充满自信。
我的发现
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,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,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学习语文、运用语文的规律,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。
一年级的学生虽然只有六七岁,但他们的阅读潜力令人吃惊。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。教师要真正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的独特体验,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绪,学会倾听学会发现,学会激励,学会鼓舞,学会组织,学会引导,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依据自己独特的体验方式建构知识,形成能力,健全人格,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。
受一篇诗歌的影响,我小时候最大的理想是做一名地质勘探队员,去为祖国大自然中的宝藏,那该是一件多么有意义的事情啊!20年后的今天,我以另一种方式实现了我的理想,我要做一个最最深情的“地质勘探队员”,去发掘学生的潜力,“这里敲敲,那里敲敲,丁冬丁冬”,让这个过程变得和谐美妙,让宝藏得以显现。我想这应该是一件更加有意义的事情!
五校俞忠华- 帖子数 : 3
注册日期 : 11-05-31
讷河市第五小学教育论坛 :: 经验交流
第1页/共1页
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:
您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